1956年,爵士音乐人纳金高尔( ěr)(Nat King Cole)受邀在美国南部的伯明( míng)翰地区为观众作表演。
台( tái) 下的观众都是全白人,而( ér)纳金高尔是第一个受邀( yāo)在白人机构演出的黑人( rén),结果,他刚开始演出,就被( bèi)3K党的人推下了舞台、遭到( dào)了暴烈殴打。
[绿皮书] 里,当( dāng)白人司机好奇 唐谢利(Don Shirley) 为( wèi)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去南( nán)方表演时,另一个乐手讲( jiǎng)了这个故事。
在[绿皮书]里( lǐ),已经是此事的6年后了,但( dàn)当唐谢利和他的三重奏( zòu)团队在南方演出时,同样( yàng)遭遇着大大小小、各式各( gè)样的阻力和歧视。

黑人音乐家( jiā)唐谢利,就像电影里展现( xiàn)的那样,少年成名,住在“金( jīn)碧辉煌”宫殿一般的音乐( lè)厅楼上,用他乐手伙伴的( de)话来说:
在北方他本可以( yǐ)过着万人拥戴的生活,但( dàn)他偏要来南方遭这个罪( zuì)。
或许,的确正如所说“成为( wèi)一个天才还不够,要改变( biàn)人们的观念是需要勇气( qì)的”。

60年代,正是马( mǎ)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 rén)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 shí)代,尤其是在南方,此前蒙( méng)哥马利公共汽车抵制事( shì)件、小石城事件、自由乘客( kè)运动等等黑人争取种族( zú)平等的事件接连上演,南( nán)方3K党活跃、白人群体仇视( shì)黑人也愈演愈烈。
整个南( nán)方空气都弥漫着焦灼的( de)火药味。
1962年,正是平权运动( dòng)高潮的前夕,黑人音乐家( jiā)唐谢利南下巡演,[绿皮书( sh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趟旅( lǚ)途中。

片名中( zhōng)的“绿皮书”,本来就是这段( duàn)历史的一个直接见证。
绿( lǜ)皮书全称是“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意为给黑人( rén)旅客的安全出行指南,它( tā)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 yǐ)没有尴尬地旅行”。
1936年,纽约( yuē)哈莱姆黑人社区的邮局( jú)职工维克多·雨果·格林和( hé)他的妻子出版了第一本( běn)《绿皮书》。

他( tā)们在书中汇编了当时愿( yuàn)意接待黑人旅客的餐馆( guǎn)、酒店、旅馆和度假目的地( dì),36年的第一版后,这本并不( bù)厚的绿皮小册子很快销( xiāo)量飙升。
这本书一直出到( dào)了60年代中期,随着平权运( yùn)动的进展,才逐渐退出了( le)历史舞台。
现在的人几乎( hū)很少听说过“绿皮书”的存( cún)在了,但在当时几十年的( de)时间里,这本绿皮书算得( dé)上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 de)圣经。
没有它,出行可能就( jiù)意味着羞辱和危险,尤其( qí)是在美国南方。
绿皮书的( de)便利背后,其实指向的是( shì)南方当时“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 de)种族隔离政策。
19世纪的南( nán)北战争过后,虽然南方的( de)奴隶制被废除了,但并没( méi)有改变人们“白人高贵、黑( hēi)人劣等”的普遍观念。

随着北方经济( jì)不景气等新的危机出现( xiàn),人们很快对南方黑人的( de)悲惨处境失了兴趣,南方( fāng)的种族歧视也很快卷土( tǔ)重来。
宪法已经废除了奴( nú)隶制,赋予了黑人平等权( quán),白人们只能从别的方向( xiàng)出发去限制黑人和他们( men)接触。
于是,有了冠冕堂皇( huáng)的“隔离但平等”政策。
从最( zuì)初田纳西州的铁路交通( tōng)上开始,他们为白人和有( yǒu)色人种提供平行的、隔离( lí)的车厢,不同人种间座位( wèi)分立,又或者是提供挡板( bǎn),将区域分开。
随之而来的( de),便是各州的交通工具、学( xué)校、酒吧等公共场合纷纷( fēn)效仿,以“非裔美国人”和“欧( ōu)裔美国人”之名,黑人和白( bái)人从空间上就被分割开( kāi)了。


而这些( xiē)规定种族隔离政策的法( fǎ)律也有了一个臭名昭著( zhù)的名字——《吉姆·克劳法》(Jim Crow era)。
几年( nián)后,一个名叫荷马·普莱西( xī)的混血儿奋起挑战这一( yī)法案,他在乘车时故意坐( zuò)到了白人车厢,因而被捕( bǔ)。
这之后,他将州政府告上( shàng)了法庭,结果,1896年普莱西案( àn)的判决结果是最高法院( yuàn)以7:1的多数裁决判定普莱( lái)西败诉。

由( yóu)此,“隔离但平等”正式取得( dé)了合法地位,它也几乎无( wú)孔不入地遍布到了南方( fāng)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在实( shí)际上,“隔离”是真实存在的( de),所谓的“平等”却从来没有( yǒu)过。
比如,白人孩子们的学( xué)校设施应有尽有,而黑人( rén)孩子们却常常得去教堂( táng)、棚屋、寄宿处读书,没有厕( cè)所、没有黑板等设施也成( chéng)了常态。
在佛罗里达州30年( nián)代的公共教育报告里,非( fēi)裔学校的投入仅是白人( rén)学校的6%,佛罗里达67个县中( zhōng)只有28个县有非裔高中学( xué)校。
而在[绿皮书]里,唐谢利( lì)可以在酒店为白人宾客( kè)表演,却不能使用白人专( zhuān)用的餐厅,不能使用化妆( zhuāng)间,甚至是卫生间。

给他用的化妆间实际( jì)是小的离谱的杂货间,他( tā)去厕所只能去野外,吃饭( fàn)只能去对面街区,住宿只( zhǐ)能住黑人旅馆。
“隔离但平( píng)等”在法律上通过1954年的“布( bù)朗案”被取消,但这些隔离( lí)场景即使到了电影里的( de)1962年,都仍然真实存在着。
1940年( nián)的奥斯卡颁奖礼上, [乱世( shì)佳人] 剧组中的黑人女演( yǎn)员海蒂·麦克丹尼尔斯凭( píng)借着奶妈一角获得最佳( jiā)女配,成为历史上首位获( huò)得奥斯卡的非裔演员。
但( dàn)在奥斯卡的礼台下,她却( què)不能和费雯·丽、克拉克·盖( gài)博等明星们坐在一起——
因( yīn)为隔离政策,她只能独自( zì)一人坐在一个小角落里( lǐ)。
而在电影的首映礼上,她( tā)甚至都不能出现在舞台( tái)上。

所( suǒ)以,从50年代后期的平权运( yùn)动开始,非裔斗争者们从( cóng)一开始就对准了隔离政( zhèng)策。
55年,蒙哥马利的一位黑( hēi)人妇女拒绝为白人让座( zuò)而被捕,引发了黑人群体( tǐ)同仇敌忾的公共汽车抵( dǐ)制运动;
60年,四名黑人学生( shēng)在市中心的白人便利店( diàn)就餐时遭到拒绝,于是他( tā)们决定在座位上静坐抗( kàng)议直到餐厅关门。
后来,类( lèi)似的静坐抗议席卷全国( guó),大规模的黑人在公立图( tú)书馆、剧院、餐厅等场所都( dōu)发动起了占座行动。

61年,在“种族平( píng)等大会”的支持下,黑人和( hé)部分白人学生们又发起( qǐ)了 “自由乘客运动” ,他们肤( fū)色混搭着乘坐客车经过( guò)最保守的深南地区。
途中( zhōng)他们经历了3K党的猛烈围( wéi)攻、暴力和威胁,但“自由乘( chéng)客运动”还是在学生们的( de)接力中完成了。

当( dāng)然,还有著名的、具有划时( shí)代意义的小石城事件。
1957年( nián),当阿肯色州小石城地方( fāng)法院根据54年最高法院“布( bù)朗案”的判决宣布,该市中( zhōng)心的中学打算接纳9名黑( hēi)人入学时,遭到了种族主( zhǔ)义者们的顽强抵制。
该州( zhōu)州长为了拉选票纵容暴( bào)徒们聚集在小石城校门( mén)外,阻止黑人学生入学。
一( yī)个13岁的白人女孩对着镜( jìng)头前的记者说道:“如果上( shàng)帝想让黑人和白人一起( qǐ)上学,就不会创造出白人( rén)和黑人了”。
但最终,是当时( shí)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 lìng)调遣部队,伞兵们端着带( dài)刺刀的步枪终于才将黑( hēi)人学生护送进了学校。

不过,在[绿皮( pí)书]里唐谢利南下巡演的( de)故事仅一年后,马丁·路德( dé)·金便在南部伯明翰组织( zhī)了一场异常轰动的大规( guī)模游行示威,全国各地积( jī)极响应,宏大的民权运动( dòng)由此进入高潮。
“绿皮书”终( zhōng)于在1966年完成使命,在发表( biǎo)了最后一期后退出了历( lì)史舞台,种族隔离政策也( yě)随着声势浩大的民权运( yùn)动逐渐走到了终点。
经过( guò)了几十年的努力,甚至是( shì)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完整( zhěng)斗争,南部的黑人们终于( yú)重新争取到了他们早早( zǎo)就被承诺的诸多权利。
-
作( zuò)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 wēi)信公众号【破词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