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前作狂爱粉,小( xiǎo)丑角色狂爱粉,如果你想( xiǎng)看到疯狂的小丑以及暴( bào)力无序的场景,那么你可( kě)能不会喜欢本作,因为本( běn)作基本是前作的完全反( fǎn)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 fǎn)小丑片,导演在影片里疯( fēng)狂攻击奉前作为神作的( de)观众,甚至不惜引入哈莉( lì)·奎茵这个角色来指代观( guān)众,这也导致哈莉·奎茵除( chú)了唱跳与旁观亚瑟之外( wài),没有发挥的空间。
如果说( shuō)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 biǎo)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 zé)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 xìng)的亚瑟。
影片故事主线是( shì)亚瑟的庭审,他的律师竭( jié)力想证明亚瑟患有人格( gé)分裂,杀人犯罪的是亚瑟( sè)另一个分裂出来保护自( zì)己的小丑人格,而哈莉·奎( kuí)茵则爱上了小丑人格,她( tā)不断地告诉亚瑟不要压( yā)抑自己,小丑才是他原本( běn)的人格,而穿插其中的则( zé)是亚瑟脑中与哈莉·奎茵( yīn)有关的幻想片段,这些片( piàn)段都是以音乐剧唱段的( de)形式进行,这也是影片英( yīng)文名为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的原( yuán)因。
Folie à Deux(二联性妄想) 的含义为( wèi)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 wēi)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 yóu)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 de)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受( shòu)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 biǎo)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 nèi)容。
影片中,哈莉·奎茵看似( shì)受小丑的影响,但影片里( lǐ)的幻想片段都是亚瑟的( de),所以真正被影响的其实( shí)是亚瑟,哈莉·奎茵爱上的( de)是小丑,所以她不断影响( xiǎng)亚瑟,让亚瑟不断认为小( xiǎo)丑才是本体,可当最后亚( yà)瑟承认杀人的是他,一直( zhí)都是他,从来没有什么小( xiǎo)丑人格时,哈莉·奎茵失望( wàng)地离亚瑟而去,而当亚瑟( sè)逃出法庭追寻哈莉奎茵( yīn),想要和她远走高飞时,她( tā)才说:“There is no joker, isn't it?”。所以真正患有精神( shén)病的是哈莉·奎茵,她爱的( de)是那个虚妄的小丑,而不( bù)是眼前的亚瑟。

某种意义( yì)上,小丑的诞生,标志着对( duì)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可( kě)当时间流逝,小丑这样的( de)反英雄反而逐渐被神化( huà),成为用暴力反抗不公的( de)象征,而本片又重新解构( gòu)神化的小丑,将他打回人( rén)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 cóng)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 chǒu),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 huò)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 yà)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 kuáng)都是他的本色。
影片里有( yǒu)一幕情节我非常有感触( chù),
这一幕是little Gary做证的时候,
Gary对( duì)Arthur说:“Don't do this to me, this isn't you.”
带着小丑妆的Arthur,轻蔑地( dì)回道:“Maybe, maybe you don't know I really was.”
接着Gary带着哭腔哀求( qiú)到:“ you are the only one doesn't laught at me, the only one be nice to me. ”
此时的Arthur还强装着镇定( dìng),可是声音却开始颤抖哽( gěng)咽,叫嚣着让法官停止询( xún)问。
这一幕明显地透露出( chū),所谓强大的让人追捧的( de)小丑,其真正的内核还是( shì)亚瑟,他对Gary的善良是真的( de),二人曾经的友情也是真( zhēn)的,而小丑则是亚瑟假装( zhuāng)强大的面具。

其实当( dāng)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 rén),那么也意味着人人都可( kě)能是亚瑟,当然更有可能( néng)成为小丑,只是随着哈莉( lì)·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 hé)哈莉一样,只想看到他们( men)想看的:他们要么轻视他( tā)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 cóng)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 huà)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 xiǎo)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 shì)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 lì)。
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 hòu)的建构——“失去人性,失去很( hěn)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无( wú)论是兽性还是人性,小丑( chǒu)还是亚瑟,这些都是完整( zhěng)复杂的人格的一部分,缺( quē)一不可,有些人选择其中( zhōng)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人则( zé)拥抱全部。
